close

southeast asia.jpg
這是一本教科書,在本書序論便已如此聲明,
並且希望達成養成多元文化觀與認識臺灣在亞洲的位置。
「東南亞(Southeast Asia)」一詞在第二次大戰期間才出現,
又可分為大陸東南亞與島嶼東南亞(或海洋東南亞)。
大陸東南亞:泰國、緬甸、越南、柬埔寨、寮國;
島嶼東南亞:新加坡、馬來西亞、汶萊、菲律賓、印尼、東帝汶。
有些可惜的是,雖然書中有提到,東南亞一詞為二戰期間,
美、英等同盟國所新區劃出的一個"地理名詞",
「東南亞戰區」以便與中國戰區、太平洋戰區聯合作戰。
但是,並未能確實提到名詞出現的時間點,以及哪一份文件最先使用該詞等。

 

閱讀前兩章,能大致對東南亞發展的歷史,包括人種、語言、文化與政治等。
第三至第七章,主要在探討政治、經濟、宗教等議題,多以二戰後的發展為例。
不過這裡我大多快速翻閱,並未仔細瞭解。
只是其中談論到關於族群問題與國族認同問題時,恰好聯想到之前閱讀過得相關書籍。
在此要先提及,在「東南亞」一詞出現以前,
中國、日本稱該地為「南洋」,16世紀以後歐洲勢力的進入,稱該地為「東印度」。
華人自古就曾因戰亂避禍、沿海貿易等因素,到海外發展甚至移民,
例如16世紀西班牙統治菲律賓時,馬尼拉已是華人在南洋最大的聚居地。
當西方勢力進入並統治南洋地區,如荷蘭治理今印尼等地、英國領有馬來半島等,
統治者與華人(華人又分為閩、客、粵系等)以及當地居民(各族群各有自己的文化)的互動,
面臨不同時期背景各異的經濟或政治考量下,有時反而加深不同族群間的摩擦與不滿。
另外,還必須考量宗教、語言的差異,以及文化認同等問題。
真的是,非常複雜呢。


終章第八章,探討東南亞的文化藝術,以越南、泰國、柬埔寨、印尼、菲律賓為例。
前言提到:「目前的東南亞文化並不是純粹由某一個外來文化所造成的,
也不單單因為在地人士之創發而出現的。......整體而言,他們的文化繁複多樣,
充滿了各種既古老又新穎的元素,交織著外來風味又富含當地的特色」
泰國篇中,談到泰國擷取他國之長處,創造佛行像(Walking Buddha)一事,
具備西洋寫實風格,揉合傳統與現代風格,
這句話引起我的好奇心,也上網google看看究竟什麼是Walking Buddha。
文章還說,若想深入瞭解位於柬埔寨其高棉時期的吳哥帝國(今吳哥窟遺跡),
則可參閱《真臘風土記》。
記得以前一位去過吳哥窟的朋友也跟我談過這本書,
該是找個時間好好閱讀一番囉。

 

*李盈慧、王宏仁主編,《東南亞概論:臺灣的視角》(臺北:五南圖書,2009年)
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laire*HueiR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